環測威目前滿足Cat.1、Cat.M1和Cat.NB-1的CE-RED,TELEC,FCC ID等測試及認證,下面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更多關于Cat.1相關詳情吧!
一、背景:
究竟什么是Cat.1?它和我們經常聽說的NB-IoT、eMTC有什么關系呢?我們還經常說Cat.M1和Cat.NB-1,它們是同一樣東西嗎?
準確來說,“Cat.X”是指LTE UE-Category。LTE就不用解釋了吧?UE,是指User Equipment,用戶終端。所以,“Cat.X”是指LTE網絡下的用戶終端類別。
除了網絡之外,3GPP還打算給用戶終端(包括手機、可穿戴設備、物聯網設備等)也做個分類。
于是,2009年3月,3GPP發布Release8版本、正式提出LTE的時候,同步推出了LTE Cat.1、Cat.2、Cat.3、Cat.4、Cat.5一共5個終端類別。
后來,又在R10版本定義了Cat.6、Cat.7、Cat.8。在R11定義了Cat.9、Cat.10、Cat.11、Cat.12。在R12定義了Cat.13、Cat.14、Cat.15。(不同的Cat,不同的速率)
于是,就有了上行峰值速率僅有5Mbit/s的終端等級Cat.1,專供物聯網行業。
在LTE發展初期,Cat.1并沒有被業界所關注。隨著可穿戴設備的逐漸普及,Cat.1才逐漸被業界重視。
但是,Cat.1終端需要使用2根天線,對體積敏感度極高的可穿戴設備來說仍然“要求過高”(一般只配備1根天線)。
所以,在R12/R13中,3GPP多次針對物聯網進行優化。
首先是在R12中增加了新終端等級Cat.0,放棄了對MIMO(多天線)的支持,簡化為半雙工,峰值速率降低為1Mbit/s,終端復雜度降低為普通LTE終端的40%。這樣一來,初步達到了物聯網的成本要求。
但是,雖然Cat.0終端的信道帶寬降至1.4MHz,但射頻的接收帶寬仍為20MHz(太大)。
于是,3GPP在R13中又新增Cat.M1等級的終端,信道帶寬和射頻接收帶寬均為1.4MHz,終端復雜度進一步降低。
而Cat.M1,也就是我們之前常說的eMTC(enhanced Machine-Type Communication,增強型機器類型通信)。
此外,3GPP在R13中同時新增了一個Cat.NB-1,它的接收帶寬僅180kHz。
這個Cat.NB-1,就是我們的NB-IoT(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,窄帶物聯網)。
三兄弟里面,NB-IoT的速率是最慢的,eMTC次之,Cat.1最快(也就5Mbps)。它們和其它Cat的定位,通過下圖一目了然:
簡單來說,當初行業是這么打算的:像智能抄表這類極低速率要求的應用,NB-IoT上;像攝像頭或一些需要較大速率的物聯網應用,eMTC上。
結果,eMTC的發展不盡如人意。運營商不太愿意投錢,產業生態也沒跟上,國內案例太少。大家想想,干脆找個替代品得了,于是乎,就把現成的Cat.1給推上了前臺。
Cat.1基于現有的LTE網絡,完全復用現有LTE資源,不需要增加額外投資。而且,Cat.1芯片及模組的成熟度更高,成本非常便宜,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效應。
隨著2G/3G的加速退網,運營商們開始積極引導行業用戶使用NB-IoT和Cat.1終端模組,也是目前Cat.1日益火熱的原因之一。
好了,關于Cat.1、Cat.M1和Cat.NB-1,你都搞明白了不?
二、測試項目